12月20日晚,第十届神农科技文化节之经管名家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进行。德国哥廷根大学于晓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《漫谈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危机》的报告。本次报告吸引了近三百位师生参加。
本次报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。在引例中,于教授将经济史定义为“经济学与历史学的结合,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历史的兴衰。”于教授提出,中国历史上朝代兴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。在第二部分,于教授解读了经济危机与明朝的覆灭。于教授谈到,明朝朱元璋开国时订立了两条不合理的经济政策,后来由于政府扩张和对外战争引致的官府增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,以及葡萄牙商人的贸易,禁银和海禁逐渐废除。在明朝中晚期,“一条鞭法”改革使新农产品得以引进,并允许陶瓷、香料、丝绸、茶叶等特产出口,由此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增长。但是后来由于英国和荷兰的兴起,西班牙通货紧缩,日本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,中国的白银流入大量减少,经济危机开始产生。时值自然灾害和兵灾影响,货币紧缩进一步加剧。最后随着崇祯皇帝“开源节流”改革的失败,明朝宣告灭亡。
于教授接着向大家解读了晚清“橡皮泡沫”与清朝覆灭。晚清的5次经济危机分别发生在1853年、1860年、1883年、1900年、1910年,其中1910年的经济危机即为“橡皮泡沫”的破灭。所谓“橡皮泡沫”,是指投资者包括各钱庄不理性的疯狂投资橡胶公司股票,造成橡胶股价大幅上涨。但1910年国际橡胶价格大跌,股价也随之跳水,各钱庄纷纷倒闭,清朝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。时值战争与国际赔款,财政赤字更加严重。后由川汉铁路作为导火索,辛亥革命爆发,清朝灭亡。
在第四部分,于教授讲解了货币改革、金融危机与国民党的垮台。于教授认为,民国政府改变了中国一直以来的银本位制度,并进行法币改革,使中国进入了5年的经济增长期。但由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,民国政府金圆券改革失败等一系列原因,通货膨胀严重,经济体系崩溃,最终民国政府覆灭。
最后,于教授总结道,在近500年中,政权的灭亡都为经济危机导致,经济危机的核心为财政危机。泡沫问题在中国早就存在,而且会一直存在。贸易通过货币带来繁荣,但长期的不均衡一定会自我校正。
在互动部分,于教授就通货膨胀、生物技术与经济性、宋朝货币制度、中国房市、流量与存量等问题与现场同学作进一步交流。在热烈的掌声中,本次神农节437ccm·必赢国际名家讲坛圆满结束。